一、户外环境与风险类别(风险成因与事故模型)

下图是《山野》杂志统计的2017年—2020年我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类型统计图。可以看到,导致事故的具体风险多种多样,其中迷路和滑坠的频率最高。

上图涉及的各种风险可以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总结。NASA在分析事故原因与建立对策时采用“4M”法,即人(Men)、机械(Machine)、媒介或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类似地,在分析户外运动的风险时,我们也可以将直接的风险因素分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装备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地形和天气两大因素,还包括动植物、路况等。户外运动中遇到的风险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例如:陡峭、崎岖、狭窄的路段可能导致摔伤骨折甚至坠崖;雨、雪、雾、冰雹、雷电、大风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迷路、跌倒甚至失温;有毒昆虫、毒蛇则可能导致中毒,等等。

常见的地形地貌包括坡地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

坡地地貌多表现为陡坡、碎石坡等,可能导致落石、山体滑坡等危险。

流水地貌表现为片流、洪流、河流等,连续降雨后可能导致洪水泛滥。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指的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所形成的水文和地貌现象,由于其地质结构不稳定,因此可能导致地表塌陷。

冰川地貌出现在极低高纬和高山地区,大气降水以固体降水为主,终年积雪。可能的危险包括低温、滑坠、掉入冰裂缝、雪崩等。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能导致的危险包括干旱、沙尘等。

海岸地貌是一定宽度的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可能会出现溺水、海啸等危险。

山区的气候特点是小气候、变化快、难预测,其昼夜温差大,且受海拔影响大。许多事故都是因为山区快速变化的恶劣天气造成的。在山区进行户外运动时,天气的变化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除了环境因素,风险的成因还可能是人为因素,包括身体状况、经验、技术、心理和沟通交流等。队员中如有体能不足、缺乏锻炼者,那么在长时间的运动后可能导致体力透支、抽筋;如果有队员经验或技术不足,在进行一些有技术难度的操作(例如:攀岩的先锋攀爬、滑雪场滑高级道)时可能导致事故;如果心理、沟通交流方面有障碍,可能导致心态崩溃、团队关系破裂,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装备因素也是风险的成因之一,包括个人装备、技术装备、后勤装备(物资装备、医疗装备、通信装备)等。装备准备不足是户外运动中导致风险的一大重要因素,例如:缺乏一定的保暖服装可能导致在低温环境下的失温,没有检车就上路可能导致在野外半途中出现故障,缺乏食物、医疗物资、通信设备都可能导致相应的风险。此外,装备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导致风险的因素之一。

在“4M”法中,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管理因素,它在户外运动中的对应物是活动的组织因素,属于风险发生的间接因素。如果组织者对环境的预先了解不足,如缺乏对地形的了解、没有调查好天气状况等,这些既可能导致队员在装备上准备不足,也可能导致队员产生麻痹大意的心理,进而间接导致风险的发生。除了管理因素,如果还需要剖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还包括社会心理因素。例如:有经验者常常容易犯的“过于自信”的错误,归因理论(不愿承认自身失误而总是归结于外部因素,导致相同风险频繁发生),风险自我平衡(由于新的安全装置出现,导致准备冒险的量级增加),等等。如果不严格区分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可以简单归为人为因素。

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装备因素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综合在一起、共同导致风险的发生。根据事故轨迹交叉理论,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发生了接触(交叉),伤害事故就会发生。以野外徒步过程中的滑坠风险为例。一次滑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地形比较崎岖狭窄、雨雪天气比较湿滑,人为因素可能包括体力不支、忙于拍照而不注意脚下,装备因素可能是穿了不适宜的鞋,等等。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应对风险和预防风险,我们有必要这样全面分析导致风险的因素。

除了按照成因进行划分,风险还可以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其中最主要的是人身伤害,例如,陡坡滑坠、扭伤、迷路、滚石、洪水、泥石流、失温、毒蛇咬伤等,也包括经济损害、声誉损害等。此外,风险也可以按照发生的主体进行划分,包括人、组织、社会等。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