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考前父母亲自辅导,怎么越辅导越不灵了? —— 在孩子心中撒下希望的种子

/心理困扰/

这一天,我接待了晓慧一家三口。

晓慧是个女孩,上小学三年级了。她原来非常懂事,但是,现在竟对上学越来越没兴趣,隔三岔五地旷课,甚至不想上学了,而且还出现了品行问题。

父母发现晓慧在学校里偷同学的东西,其实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因为偷东西,晓慧在家里挨过批评,写过检查,可还是时常犯这样的错误。她还对父母说谎,考试后时常骗父母说自己得了高分。父母感到困惑的是,家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品行培养,怎么孩子偏偏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

晓慧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详尽的单独沟通,我总算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晓慧的父母都属于成功人士,婚后好些年才有了晓慧,对晓慧除了疼爱,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指望孩子将来能出国深造。用父亲的话说就是,“怎么也要比我强”。他们对孩子的培养非常舍得投入,舍得花时间。转眼间孩子该上小学了,家里花钱让孩子进了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重点学校里几乎都是尖子生,晓慧的成绩只能保持在中游。父母觉得这样的名次不行,要让孩子力争上游。于是,她的父母积极地行动起来。父母亲自做辅导老师,一个辅导语文,一个辅导数学。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里,他们每天晚上按照教材系统、全面地帮孩子复习,而且还要亲自进行检测。可以说,是让孩子把整个学期的知识重新学了一遍。这样的辅导真的见效了。尽管晓慧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但每次期末考试不是双百,就是考个九十八九分,有一次还考了个全班并列第一。老师很是惊喜,特意让晓慧第一个去讲台前拿试卷。既然见效了,自然要坚持下去。于是,三年来,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晓慧都要接受爸爸妈妈这两位最忠实的老师最认真的辅导。

可是,让晓慧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方法越到后来越不灵了。特别是三年级最后这次期末考试,父母的辅导比以往更全面、更系统、更认真,想着晓慧怎么也该在班里处于上游,拿个前10名应该没问题。没想到,她却只考了倒数第几名,数学竟然没有及格。这样的结果让父母接受不了,用父亲的话说,就是“简直要气晕了”!因为晓慧的成绩不理想,过去父母已经对她进行了太多严肃的说教,妈妈除了说教还曾经打骂晓慧。晓慧总是说“下次一定要考好”。但结果是晓慧越来越害怕考试,越害怕考试越考不好,越考不好就越不爱学习了,到最后干脆不想上学了。

/心理解析/

我决定单独和晓慧谈谈,听听她的心声。

晓慧说,她记忆中的成功只有一次,就是考了第一名那次,这让她感觉特别自豪。后来不知怎么的,总是考不好。妈妈发火,同学取笑,她心里特别难受,就不想上学了。有时候考得不好,怕妈妈知道了发火,她就对妈妈说考了一个好分数。她偷别人的东西,也是觉得这么做能让她心里好受些。“比如,有一次我把学习委员的本子装进了自己的书包,她很着急……”

我说:“这让你感到很痛快,是吗?”

晓慧说:“还不够痛快,我还想把她所有的学习用具都收起来,让她找不到。有一次,同桌嘲笑我,放学后我就故意最后走,把他的东西都收了起来……”

现在答案找到了。晓慧的所谓品行问题,实质是学习压力问题。学习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违反常态的家庭生活、父母过高的期望和过度的家庭辅导中来的。父母不是教师,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也不是教给孩子知识。父母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教孩子如何做人,而晓慧父母的角色扮演却严重错位了。孩子上低年级的时候,由于知识简单,父母辅导孩子重学一遍可能管用,但这只是拔苗助长,并不是真正的成长。知识复杂了,重新学一遍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过度辅导本身就是消极的暗示——“你不行”,这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时,成功的父母本身就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而过度辅导又强化了这种压力,于是,考试成了最恐怖的事情。心理压力过大的直接结果,就是降低了学习效率。于是,成绩反而更不好了。

晓慧偷拿别人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发泄,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替代性的自我满足。至于说谎,是为了心灵的自我防卫。一旦考试成绩不好,父母、老师就不喜欢自己,一个孩子除了说谎,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心理对策/

我与晓慧的父母交流了上面的意思,晓慧的父母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有了对策。沟通协商之后,我们取得了以下共识。

第一,不能再让孩子背负偷窃、撒谎的“罪名”,理解孩子所谓的品行问题的背后,是由学习压力导致的自我心理保护,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第二,在学习上彻底放弃过度辅导的办法,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保持平常心。这样做有助于父母从内心深处赏识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下希望的种子。心中有了希望,孩子才会一天天好起来。在具体操作上,要坚持小步走原则。比如,在新学期里,帮助孩子确定的目标一定要小,考试成绩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成为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

两三个月后,晓慧的父母给我传来好消息,说孩子在期中考试中真的前进了十几名。其实,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只要父母找回了平常心,给孩子营造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孩子就会慢慢好起来。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