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孩子总感觉同学想伤害她,这是怎么回事? —— 帮孩子重新认识人际关系

/心理困扰/

我刚刚送走电视台的记者,外地的一对母女便如约来访了。来咨询的女孩叫丽影,是个高三的学生,她已经好几天没去上学了,而且提出以后也不想上学了。关键时刻怎么能退学?家长一听吓坏了,反复劝说她不能这时候退学。反复沟通后丽影说:“不退学可以,但一定要换班,我在原来的班级已经没法上课了。”

丽影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丽影是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读初三的时候,我的同桌和我们班上的几个女生总是伤害我,让我感到很不安全。我的同桌总爱打听我的学习情况。据说她在家里努力地学习,可在学校里,她却总引诱我去玩。下课的时候,一见我在写作业,她就说:‘哎呀,学习这么刻苦哇!’我的同桌和另一个女孩还经常在下课时一唱一和地说我:‘又学习呢?这么认真哪!’‘是呀,就这样人家还说考不好呢!’考试前,别人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太清楚。她们就说:‘考试考了第四名,还说不会,真虚伪呀!’就这样,我有一种被监视、不安全的感觉。说起来,我也很自私。她们越是这样,我就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读书、写作业时常常有意无意地连捂带盖,怕别人看见。后来换了同桌,总算挨到了毕业。

“到了高中不久,我的同桌又和初中的那个同桌一样总盯着我。我好像重复了初中生活。我又有了那种被监视、特别不安全的感觉,而且这回更严重了。于是,我很少和别人交流,越来越不愿意在教室里学习了。每次一进教室,我就害怕她们又议论我。后来换了座位,我还是怕走进教室。所以我不想上学了,退学不成我才想到换班的。”

/心理解析/

在我们的沟通过程中,丽影几乎没有拿出一个有力的论据来证实确实有人想伤害她。可以肯定,丽影的问题不是换班可以解决的。丽影不是遇到了什么实际的人际关系上的麻烦,而是陷入了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误区,即使换个班,也会很快“复制”出同样的故事。

丽影的困扰基本是她“自作多情”的结果。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认知误区是,她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损的。事实上,人和人之间一般是不存在这种得失关系的,不是你少了他才多,你减了他才增,你矮了他才高,你瘦了他才胖,你退步他才进步,你笨了他才聪明。事实恰恰相反,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损的。过去,由于丽影存在认知误区,所以她对人就有十分严重的戒备心理,总是感觉别人和自己过不去,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心理对策/

我们结合具体事例谈了很多。丽影对此有了较好的领悟,表示不再换班,要尝试和同学们重新接触和交往。在结束会话之前,我给她安排了两项自我调整的作业:一项是搜集证据,来证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利或互损的;另一项是自然地和同学们交往,将交往中的美好时刻记下来。

在和丽影的父母沟通之后,我感到他们都是很好的人,也很有文化和修养。然而,谈话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几年前,丽影的父亲曾经借钱给别人,谁料到借钱的人事后竟然不认账了。可以想见,丽影的父亲该是多么怨恨借钱的人,该有怎样的一番议论感慨。成熟的人经历这件事后得出的结论是:有些人你不能相信。可是,听到这样的事后,孩子的结论常常是这样的:所有人都是不能相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孩子的概括是比较极端的。就是这样的概括,让丽影形成了对人不信任的态度。丽影在潜意识里,运用了投射作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于是就常常觉得同学会伤害自己。所以,我对丽影的父母的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给孩子一种新的熏陶,让她重新认识人际关系,意识到人际关系主要是互利的。家长表示一定好好配合。

不久,丽影又来到心理咨询室,她和我交流了对人际关系的新看法。她说她找到了很多例证,得出的结论是人和人之间的确大部分情况是互利的。同时,她让我看了她记录的与同学相处的美好时刻。她告诉我,她在教室里不再感到那么有压力了。有时候,同学们的做法还让她很感动。她说,她有信心过好高三这一年。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